一個關于人性的故事
文/周洋
總覺得一本書稱得上好看二字,就一定是情感真實的。美裔阿富汗人卡德勒·胡塞尼的《追風箏的人》,在我眼中就具備這一特質。
這部小說講的是兩個阿富汗少年的故事,阿米爾是少爺,小他一歲、天生是兔唇的哈桑是他的仆人。這兩個男孩同吃一個奶媽的奶長大,似乎擁有著牢不可破的情誼
哈桑的忠誠善良博得了億萬讀者的同情與喜愛,他那句“為你,千千萬萬遍”也成了炙口熱言。這也是感動了我的地方,但卻不是最感動的。哈桑始終逃脫不了身為哈拉扎人的命運,與其說是悲劇,不如說是命中注定。在等級觀念根深蒂固的阿富汗,哈桑就像一只待宰的羔羊,不斷奉獻,最后就是徹底地獻身。但愛應當是相互的、平衡的,親情也好,友情也罷,人的內心始終難以承受對方一味的付出與犧牲而自己卻無動于衷,所以阿米爾的內心一直在恐慌,被撕扯成兩半,一面想保留哈桑為他帶來的榮譽和幸福,一面又飽受內心糾纏的折磨。于是在很多年之后,阿米爾得知真相,決定勇敢地去找尋哈桑的兒子,不管前路多么艱難,這一次,他決心不會再拋下。這些對他來說都是一種
對于書中的風箏,我們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詮釋,故事起于風箏,也止于風箏。中間的牽線人都是阿米爾。其實我們心中或許都有一個讓我們牽掛的風箏,一團沒理開的線,我們曾想割斷讓它放飛,又默默一次次拽回。
在這些反復的過程,我們想逃避、遺忘,可是時間永遠帶不走那些曾經發生過的故事,它總會縈繞在我們的內心,或高或低,或潛或浮,直到哪天我們真正直面了它,將它尋回。